为了落实教育部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重要部署,促进中小学外语教材与教学方法创新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24年9月28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材教法协同创新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创新教学方法,落实核心素养”,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材创新使用与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中小学外语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促进基础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包括主旨报告、课例展示、说课评课、课例研讨等多种形式。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周鹏程教授和北外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孙有中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周鹏程指出,高等外语师范教育应同基础外语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中小学外语课程教材教法创新,积极探索基础外语教育新路径和新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中小学外语教师,推动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孙有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旨在将高校外语教育研究者与中小学外语教师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协同教研机制,共同推动基础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孙有中表示,基地将建立全国中小学外语教材教法协同创新研讨会年会机制,搭建稳定的基础外语教育理论探讨与案例分享机制,促进一线教改实践经验升华为外语教育理论,再用理论照亮实践,推动基础外语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周鹏程教授
北外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孙有中教授
本次研讨会推出了三个主旨报告,包括孙有中教授的报告“思辨与语言融合式教学”、程晓堂教授的报告“课标-教材-评价一体化实施”、杨鲁新教授的报告“有效外语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孙有中指出,思维品质或思辨能力是新课标规定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基础外语教育改革课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他深入阐释了基础外语课堂中有效促进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实用教学策略(LaCTIT, Language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egrated Teaching),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思辨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努力成为思辨的榜样,营造思辨的课堂文化,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不断从低阶向高阶迈进。程晓堂的报告围绕英语课标、教材和评价一体化的实施展开。他介绍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大理念,并通过案例展示了主题引领和跨学科学习的教材编写路径。程教授强调,课标、教材和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相互关联的三大要素,教师需要全面理解三者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阵地推动教学改革。杨鲁新强调英语教学应融合语言、内容、文化和思维训练。她阐释了“输入—学习—使用”的学习机制,建议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语言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语言技能。杨教授强调了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逻辑和系统性,通过语篇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 程晓堂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杨鲁新教授
在此次研讨会的课例展示环节,来自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的白云老师、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张晨老师以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王金老师分别展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周诗杰、杨鲁新、、罗之慧、付绘、闫春梅等在场专家一一进行深入点评,并引导参会教师充分互动。
本次研讨会由罗良功、徐泉、闫春梅、范玉梅、周诗杰、罗之慧、付绘主持。闫春梅教授在闭幕式上充分肯定了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
研讨会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