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感言
留学感言
孟玮:莫瑞州立大学短期交换感言
对于美国研究专业的学生来说,与山姆大叔面对面似乎应该是必修课。但像我一样,大部分同学因为财政的考虑无法完成这一课。幸运的是,莫瑞州立大学的研究生交流项目免收学费,这才有了我2012年秋季学期难忘的美利坚之旅。
1. 基本情况
莫瑞州立大学坐落于美国中南部肯塔基州的莫瑞市(Murray)。莫瑞被评为 “2012 the Friendliest Small Town in the US”,市民都非常友好,我每周三晚上都会和一些当地的朋友晚餐聚会,谈论彼此生活,既锻炼了交流能力,更是对真实的美国生活有了超越书本和影视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it was so much fun! 费用大概是所有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了。莫瑞生活成本不高,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即使乘以六也比北京便宜(暗喜),吃的也不贵,如果是自己做饭的话就更便宜了。有 一次我给17个人做中餐(a lot, I know),只花了40多刀,这还括各种调料、油啊之类的耐用品。至于必须交给学校的硬性费用、签证费和机票,我的清单是这样的(由于汇率变化原因,我没有都换成人民币):
签证:1024人民币
SEIVS I-901 fee:180刀
住宿费:2100刀
学校注册费:55刀
学杂费:350刀左右(学费10950刀减去减免的10600刀)
课本费:100-200刀(美国的课本很贵,很多学生都买二手书或租一个学期用。私自复印教科书虽然可能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但绝对会受到周遭同学的鄙视……)
机票:12800(我做的是Delta,北京–纳什维尔往返)
至于吃饭、旅游等开支就因人而异了。莫瑞离纳什维尔两小时车程,离孟菲斯三小时车程,这两个地方都是值得一去的。美国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车,搭车去附近旅游是最常见不过的事啦!
2. 课程学习
学校规定研究生每学期必须至少选9个学分的课程。由于我在北外已经修满全部学分,没有学分压力,所以就选了按兴趣选了三门,分别是: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graduate), Critical Thinking (undergraduate), Introduction to Leisure Services (undergraduate)。每周共9个小时的课,不算很紧张。每门课都有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但以我们的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小意思了。对于文 科学生来说,莫瑞州立的商学院和传媒学院都很不错,Political Science也很适合。具体想选什么课程,就看学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了。 在美国课堂上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见识了美国学生的积极性。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是研究生的课,上课的都是硕士生。我们每周见一次面,一节课3小时,前1.5小时主要是老师讲授,后面1个多小时学生由老师引 导讨论问题。早就听说过美国学生上课积极参与讨论,这次是真真的见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能用很具体的例子去解释证明,即使讲得并不是完全正 确,那股自信的样子也让人觉得他们是对的。另外两门课是本科生的课,以老师讲授为主,但学生仍然可以随时提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学生一点都不会隐 藏他们听不懂的事实,只要有不明白的问题马上举手提问。“以前在书上读到的美国学生上课时的表现都是真的!”我为一个stereotype得到证实而激 动。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些有趣的体育课,特别是Scuba Diving,如果你坚持上一个学期的话,应该很快就能获得潜水证了哦!
3. 校园生活
我认为国际学生在美国校园活动中还是很占优势的。只要你英语够好,就可以加入到各项活动中去,美国学生是很喜欢和国 际学生交流的。莫瑞虽然是个小城,大学里的国际学生可是不少,光中国学生就有200多个。学校的International Student Organization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scuba diving instructing, 和校长共进晚餐, All Campus Sing,International Bazaar, 等等。想上电视的话也不是很难哦。我有幸和学校电视台合作三次,介绍我在莫瑞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在美国的旅行见闻。由于莫瑞是个小镇,大部分人都没有出过 国,当地人对国际学生很感兴趣,愿意和他们交谈。
住宿条件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都住在Residential Colleges,其实也就是宿舍楼,两人一间,四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淋浴。每层都有RA(residential advisor),有什么问题尽管找他们。每个Residential College都经常举办游戏活动,还有很多免费的食物哦!只要有学生卡,学校的健身房内所有的器械是免费使用的,跑步、打球、跳舞、瑜伽、游 泳……you name it。最重要的是……Everything is free!!!
说到美国的大学校园生活,不得不提的是现场橄榄球比赛和篮球比赛。所有的主场比赛对在校学生都是免费的,只要出示学 生卡就可以免费领票。以前只知道美国人喜欢运动,去了才知道他们有多么喜欢运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队和marching band,比赛日学校电台会现场直播。每一场比赛都是一场战斗,场上的队员会拼尽全力赢球,场下的观众也会放开嗓子呐喊。那种全场浑身紧绷的赶脚非到亲临 现场才能感受到呢,让你不嗨都得嗨!
校园里的另一种现场也让我激动不已:演唱会。美国人非常喜欢 现场音乐,在大城市里几乎每周都有一、二线音乐人的演唱会。莫瑞虽然是个小城市,但来学校开演唱会的明星都是重量级呢。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请至少一个大牌过 来,我去年见到了乡村音乐巨星Eric Church,来过的明星还有Jason Mraz,John Mayer,Little Big Town,Lady Antebellum等。喜欢音乐的童鞋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肯塔基湖上骑摩托艇
4. 校外生活
莫瑞的生活很闲适,和北京绝对是180度不同。蓝天白云绿树新鲜空气,虽然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但对于长期在北京生活的孩纸来说,是多么弥足珍贵啊!优美环境的治愈功能有奇效。心情烦躁了出去走一走,抬头望望湛蓝的 天空,大口深呼吸几下,坏心情真的会渐渐消散。肯塔基湖也是个散心的好去处。出国读书免不了要四处走走,我有幸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孟菲斯、纳什维尔、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亲身经历了美国南方、新英格兰地区和中西部的特色。正如前面所讲,美国生活的一大特色是现场音乐,我在纳什维尔见到了偶像Carrie Underwood,在芝加哥看了Christina Perri和Jason Mraz的演唱会,在波士顿见了Good Old War和Dispatch,现场水平都好高啊!再说一次,如果你是音乐迷的话,一定要去多听听现场!
芝加哥
傍晚的查尔斯河 (波士顿)
在波士顿大学看Dispatch演唱会
孟菲斯著名的现场音乐集结地Beale Street
5. “美国时刻”
在美国的5个月里,我经历了两个独一无二的“美国时刻”:总统大选和感恩节。
先说说总统大选。打开电视,各种政治宣传广告铺面而来,两党之间互相攻击抹黑;大学生在校园里也组织很多活动支持自 己的党派,比如组织看总统候选人辩论、学生之间的辩论的等。课间休息和吃饭期间也能经常听到学生讨论大选的事。肯塔基州一直是共和党的坚定支持者,就连很 多大学生也倾向于Mitt Romney。我本来以为年轻人会因为社会问题和大学生教育问题支持奥巴马,但其实因为当地人大部分都是保守的基督徒,Romney的一些政策更吸引他 们。大选当天是不上课的,原则上所有有选举权并进行选举登记了的公民都要去投票。大选当晚,我和几个朋友在一个宿舍楼的大厅和很多学生一起看电视直播,每 当一个州选举结果预测公布,总能听到mixed reactions,欢呼声,叹气声,嘲讽声。当最后各个电视台都宣布奥巴马获选连任时,我最先听到的是一群黑人学生大喊“Yay”,然后是另一拨学生摔 东西的声音,很是戏剧性。作为美国研究专业学生能亲身经历一次美国大选实属幸运,而且这次经历也颠覆了我之前“美国大学生都支持奥巴马”的“一刀切”想 法。
感恩节。主题是家庭和食物。我的第一个美式感恩节是在波士顿北边的一个小镇和一个朋友一家度过的,典型的美国家庭, 父母和四个孩子。爸爸妈妈一上午都在做饭,孩子们在后院玩儿橄榄球。电视里直播着NYC Thanksgiving Parade和NFL感恩节比赛。和圣诞节不同,亲人朋友间在感恩节不用买礼物,只需要聚在一起就好。火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说实话我最喜欢的不是火 鸡,而是朋友妈妈做的其他的各种好吃的(当时光顾着吃了,没问都是什么……)感恩节一整天的主题就是吃东西聊天,所以无比放松。(傻傻地想,如果每天都是 感恩节该多好~)
都说出国开拓人的眼界,确实不假,不管是学术上还是文化上对我们都是一个提升。但对于我来说,这短短5 个月的美国之行带给我最多的是更多的自信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认同。赚很多钱是一些人的梦想,但更多的人要的是美满的家庭和丰富的经历。当今中国的生存压力 如此之大恐怕是我们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想到的,但生存压力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放得再宽一些,多发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心态会更平稳,人会 更淡定。我的美国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月,但却使我终生受益。 编者语:请点击链接观看孟玮在美国接受采访的片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1OTAzMjU2.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1OTAxMjI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1OTAwMjcy.html
西悉尼留学总结 09级翻译系 黄翊嘉
上学期我有幸飞到南半球那个有着袋鼠和考拉的美丽国度,在西悉尼大学进行了半年的学习与交流,收获颇多。南太平洋这块与世隔绝的大陆,美丽的风光当然不容错过;但在位于悉尼西部郊区的西悉尼大学温馨静谧的校园里,潜心学习的经历也同样让我难忘。
作为国际交换生,我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开设的任何课程,但出于兑换学分的考虑,我选择的都是翻译系的课程:Introduction to Interpreting(口译入门),Legal Interpreting(法律口译), Business Interpreting(商务口译)和Community Translation(社区文件翻译)。每门课每周3小时(少数课程4小时),1小时lecture,各语种的同学在一起上,主要讲理论,辅之以少量课 堂练习;2小时tutorial(法律口译是3小时),分语种小班授课,以练习与讲评为主。拿法律口译来说,每次tutorial都是按照 dialogue interpreting、consecutive interpreting、sight translation和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的顺序进行,但以对话为主,我想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澳大利亚口译工作很大程度上的服务性质。至于同传,其实课上只是蜻蜓点水地让我 们感受一下,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不过对于有志于未来做同传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铺垫。课后lecturer会留阅读作业,一般是在 blackboard系统上已经上传的理论文章;tutor则会在课后发给大家纸质的练习材料,让同学们自己结伴练习。 说到结伴练口译,我忍不住要赞叹一下西悉尼大学的图书馆。除了供大于求的自习座位和随处可得的电脑插孔之外,图书馆还有20个隔音房间,用于小组学习(英 文是group study room),室内有白板和签字笔方便做presentation。对于翻译系的同学来说,这儿也是练口译的好地方。登录学校图书馆的网站,各个房间每天各 个时段的预订情况一目了然。根据图书馆的规定,每人每天可以预订两个小时。上学期,我和两位同学每周各练四小时口译,练完老师发的材料之后就自己找其他材 料来练,尽管经常练得口干舌燥,却也不亦乐乎。
和北外翻译系相比,我感觉西悉尼的翻译教学 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词汇积累和实战演练。 先说词汇积累吧。拿法律口译和医学口译(我回国前旁听的本学期的课)两门课来说,tutor会打印10页左右的生词,分4-5次发给大家。每一次大概是同 一个主题或属于同一分类。老师课上会先给同学们细致地先讲解一遍生词,包括记忆方法和举例说明具体含义。课下我们除了温习学过的单词,还要预习下次课要讲 的单词。这样下次课讲单词时老师就会先点几位同学给大家讲自己查到的单词释义,然后老师再补充或更正。每学期有两次单词测试,第一次在期中,让同学们摸 底,第二次会算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单词测试一般一张纸正面25个中翻英,反面25个英翻中。当时我的法律口译单词测试拿了98.5分,虽然是全班最 高,但我自己还是因为没得满分而稍感羞愧。
再来说说实战演练。在口译入门和商务口译课 的tutorial上,有时中国老师会和外国老师模拟口译情境,随机挑几位学生上台做口译,并故意设一些小陷阱,考查学生的口译水平、快速反应能力和翻译 职业道德意识(ethics)。老师们都很可爱,“演技”很高,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欢笑。比如在口译入门课上,我们的tutor Sydney曾扮演一位丈夫患有关节炎的中国阿姨,去lecturer Uldis扮演的公屋署官员那里请求换个楼层低的公寓。Uldis说会把她添到等待名单上,但估计得等个一年。Sydney对翻译同学说,我等不了一年, 你告诉他我们可以给他“意思意思”的。这个“意思意思”怎么翻以及要不要翻可是个问题。翻译同学纠结了一会儿之后,用英文告诉Uldis,阿姨想让您照顾 照顾她,早点给她换公寓,她可以送您个礼物以表感谢。Uldis听了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不行的,他不能收礼,而且公事就得公办。这时Sydney又把翻译同 学拉到一边说,鬼佬怎么这么不识相,装什么清高,在国内办事可容易多了!末了还说,这话你别翻啊,千万别跟他说啊!这可让翻译同学为难了:到底翻还是不翻 呢?他最后还是选择翻出来了。这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说应该保持中立,所有双方说的话都要原原本本地翻过去,但更好的选择是一开始就避免和某一方进行 side conversation(单面对话),并且翻译时不应该用“他/她说……”这样的第三人称转述的方式,而要用第一人称进行翻译,好像自己是隐形的,双方 直接对话一样。这次口译情境模拟在轻松愉快中让我们牢牢记住了基本的翻译职业道德原则,而同时,每每想起Sydney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想起她故意皱着 眉撅着嘴的样子,还是忍俊不禁。 西悉尼的口译期末考试采取的是一对二的模拟口译现场的方式,与课上的口译情境模拟类似,但不会故意设太多陷阱。考试前约一个星期老师会邮件通知每位同学将 会面临的是哪个行业或者哪个公司何种产品谈判的情境,这样大家就可以在考前先查阅资料,了解行业术语、掌握背景知识。
回国之前,我还旁听了两周西悉尼大学本学期的课程。有interpreting skills,medical interpreting,special translation,subtitle translation等翻译系的课,还有几门其他专业的课,都让我很感兴趣。尤其是interpreting skills (口译技能),专门教授关于复杂句处理、公共演讲、记忆与笔记、听力技巧、数字翻译、跨文化交际、电话口译、视译等技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回国两个月了,我已经重新投入到北外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中。在澳大利亚的半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带着这些回忆,我将脚踏实地,继续前行。
2012年12月
巴纳德项目交流感言:巴纳德学院-曼哈顿的静与动
英语系07级 章斐然
初到纽约是在一个寒冷的一月的傍晚,车停在曼哈顿上西区一所颇具古典气息的小学院门外–巴纳德学院–接纳我此次 交流学习的学校。相较北外,这所学院显然规模不大。校园内仅有一座四方塔楼、主楼,图书馆及另外两座建筑。然而夜幕下,巴纳德主楼橙黄色的灯火却为周围这 些近两百年的建筑增添了肃穆神圣的光彩。恍惚间,觉得自己不是来到了喧嚣热闹的世界之都曼哈顿,而是处身于英国乡间的一所教会学院,内心清澈平静。
然而,这并不是巴纳德的全部。接下来的几日,都起了个大早,因为学院为我们这些国际交流生的到来特别安排了一周的活 动以帮助我们适应在学院的学习及在纽约的生活。除了有院长为我们宣读学术规定,还有本校生组成的志愿者为我们介绍学院的各项设施,并带我们夜游曼哈顿。更 令人惊喜的是,学院还组织我们到曼哈顿岛的外百老汇剧院免费欣赏著名的音乐剧“芝麻街”,到中心公园滑冰,吃著名的纽约比萨饼等等。总而言之,出来乍到的 我们没有丝毫慌乱与不适。因为学院在orientation week 中为我们安排的精彩活动已然令我们应接不暇,惊喜连连,同时也让我对未来四个月在此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来到纽约一周之后,哥伦比亚才正式开学。随着哥大的学生陆续返校,仅一街之隔的巴纳德学院也热闹起来了。开学的前两 周是忙碌程度不亚于期末复习周shopping weeks,学生们都在为能选到称心如意的课程而尽可能多地试听几门课,通过两周的观摩最终确定本学期要上的课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新鲜的过程。原本我 把时间表安排得满满的,自以为多听几节课并不会加重多少负担。结果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学生哪怕只是在试听,在上课前都已对教授要求阅读的材料有 所了解。而按照我原本试听8门课的计划,一周内我就要完成几百页的阅读。对当时到哪里买书,哪里下载材料都摸不着头脑的我有点力不从心。最终我只旁听了5 门课,确定了3门HISTORY OF THEATRE戏剧历史, PHILOSOPHY AND FEMINISM 哲学与女性主义, 和SOCIOLOGY OF GEDER ROLES 性别角色的社会学。我的另外两门课程是戏剧系的实践课程,一门是SCENE LAB 场景实验室,另一门是REHERSAL AND PERFORMANCE 彩排与表演,既通过排练和参演戏剧系毕业大戏来学习表演。两门课程都需要面试才有资格参与,我会再作详解。
在我上的三门讲座型课程中,PHILOSOPHY AND FEMINISM是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课程,其他两门都是巴纳德的课程。巴纳德对选择哥大还是本学院的课程并没有限制,哥大也可以选课巴纳德学院的课程。 像我戏剧历史的课上就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哥大学生。所以巴纳德学院虽然名为女子学院,却常被人戏称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女子系,因为学院走动着大批哥大的男生, 完全不是我想象中女子学院只有女生长裙飘飘的样子。男生的加入在我看来百利而无一害,不仅为学院的学术研究上提供更多视角,更为校园活动带来更多互动的生 机。
我上的三门讲座型课程虽然名为讲座型,90分钟的课程至少有一半都是由学生发言讨论组成的。尤其是戏剧历史,教授常 常让两位学生在PRESENTATION之后向全班提问,然后由学生领导全班讨论,而教授仅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和补充。这种教学方式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 且不适应的。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根本抓不到所谓的重点。课堂笔记也没有什么内容。经过两三周的适应,我才渐渐领悟到,其实像戏剧历史这种艺术类的人文课程 并没有什么重点可谈。课堂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剧本和历史上一些经典的舞台演出的了解培养我们对舞台剧独立的鉴赏能力。所以发表个人见解就是本课的重点。没有 对错,只需发声。所以,随着对课程的适应,我也常常用以前在北外学过的文化理论的知识剖析剧本文本,一些观点也常获赞赏。但是,对于百老汇经典剧目的演 出,演员、导演等实际的戏剧操作上,我就自愧不如美国的学生了。他们对戏剧名家名作的了解是从小耳濡目染的,那些对于我来说十分陌生的名字,在他们看来虽 不是如雷贯耳但也家喻户晓。所以,我自觉得,虽然在理论性的知识上我们作为外国学生可以通过勤奋来追赶,一些文化性的背景知识,我们若没有长期积累,一时 也难以跟上当地学生的水平。
美国课程的阅读量是中国学生有所共知的,所以在去之前我也做好的心理准备。一周大约200至300页的阅读,虽然听 上去繁重,但并不是特别可怕。与国内教学不同的是,美国的教授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来提炼自己读到的精髓,而不是将原著作删减,将消化过的“重点”教 给学生。 但是,教授就自己个人的观点来说,还是会对他们所认为的重要的地方在课堂上多做解释和讨论。 所以,我们在阅读原著并不需要每个字逐一看过记下,只需通读材料,对各个部分的主题思想有所印象,在课堂上对教授所讲的内容能与阅读材料有所联想即可。在 教授课堂讲解之后,再对照阅读笔记找出教授认为重要的部分和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多加注意,深入阅读一下,期末考试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说到考试,哥大的大多数课程是既要课堂考试又要提交论文的。至于这门课会有几门考试几篇论文,这些要求早在开学初的 第一堂课上老师都会详细地列在课程计划表上发给同学,通常情况下不容更改。课堂考试的形式各异,像我选的几门课采取的都不外乎名词解释,段落辨认,简答, 和小论文的形式来考核。对于我个人来说,考试时间稍显紧迫,但只要平时通读材料、课堂出勤率高,完成作答并不困难。论文,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似乎是比较合理 的考核方式,因为没有时间限制,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但是,就我上的三门讲座型的课程来说,每门课对论文的写法,甚至表达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令我最 不适应的就是哲学写作。在北外写惯了文学论文的我刚接触哲学论文时根本摸不着门路。我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分数惨不忍睹。我自以为写的不错,可教授助理并不这 么认为。后来我找他谈过,才了解到原来哲学论文要求表达直接,简洁,以求意思明晰,逻辑清楚。而我却喜欢用文学的修辞,跳跃性思考,最后本来就规定只有一 页纸的论文被我浪费在了无用的修辞上。后来我在每次写哲学论文前都要去找教授助理交谈,一方面让他了解我的想法,一方面通过口述阐明自己的逻辑。每次写完 初稿之后还到学院的写作中心,请当地的学生帮忙指正,尤其是用词的准确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四篇哲学论文一次比一次写得好,最后一篇得到了24/25 和“SUPERB”的评价。 相对于哲学论文来说,戏剧和社会学的论文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一些了。尤其是戏剧论文,教授常常会在因为论文中一些可能并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的奇思妙想而 给高分。不过,每个教授可能喜好不一,我也不便过于笼统地下定论。
前面说到的一些表演类课程是需要面试的。通常选教授的课只需要一轮,如果想要参演剧目就要通过由各个导演分别组织的 第二轮面试了。第一轮面试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准备一段大约一分钟的独白,背诵或是朗读不限。如果想要报声乐表演课或是参演音乐剧,还要准备一首歌。地点在 巴纳德的剧场举行。台下的评委由戏剧系的全体教授和需要演员的大四学生导演组成,另外旁观的还有一同去甄选的学生,所以压力也是不小。我报了两门表演课, 一门就是后来上的SCENE LAB, 一门是MUSIC PERFORMANCE, 还报了两个剧本。当时准备的是现代女性主义话剧Vagina’s Monologue (《阴道独白》)中最著名的一段独白 my angry vagina 和 电影A Walk to Remember中Only Hope这首歌。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后来听说巴纳德每年情人节都会上演Vagina’s Monologue这出戏,又怕大家对剧本太过熟悉,已对里面的幽默厌烦,想临时换剧本。最后,因为时间仓促还是就此作罢。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的好。我才 说完第一句台词,台下就哈哈大笑。我原来忐忑的心也放松不少。面试完毕,台下的同学竟然破例为我鼓掌。面试结果在第二天揭晓,我顺利的拿到了两个剧组的面 试和SCENE LAB这门课。回寝室的路上,很多人都不禁问我是不是昨天演Vagina’s Monologue的女生,还称赞我比她们每年的例行演出都演得好。在后来的第二轮剧组面试中,我通过了其中一个剧组的第二轮面试,成为了超现实主义剧 4.48 Psychosis七名演员中的一位,也是所有7个剧中唯一的国际学生。这个剧排练历时一个半月,也就是我刚到美国的前一个半月,于3月3日至5日在巴纳 德剧场演出。这一个半月来,每天与剧组人员的接触对我适应校园生活和结交朋友有非常大的帮助,让我感觉真正融入了他们的集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由 于剧本难度很高,对母语是的英语的剧组同僚们都有很大的难度,对我来说吃透剧本,理解其深层含义以及熟练背诵台词和表演又为我提高英语水平添柴加力了。演 出的那三个晚上,每晚都有三个剧目要上演,唯独我们的剧常常爆满,一票难求。最后一场居然到了后排加座,甚至有人站着观看的地步。想来这段经历应该是我在 巴纳德,或者说是美国最难忘的历程吧。
最后最后附照片若干。望今后去美国交流的同学学的开心,比我们做的更好!
4.48 Psychosis 剧照
4.48 Psychosis 剧照
4.48 Psychosis 剧照
剧组庆功 左起 Miriam Pensack, Alexander Shaw, Feiran Zhang
暴雪过后的哥大校园 左起余若寒、章斐然、李声雅(韩国)以其友人
香港城市大学留学感受
07级英语系 多玉洁
大三上学期,我赴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语言学学院交换学习。在留学的半年时间里,我在香港这所国际大都市里学习 生活,时刻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交换的经历也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更多新的考虑。这次留学的经历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份美好和珍贵 的回忆。
在香港城市大学的学习自主性很强,我们可以从全校的课程列表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所选的六门课程中涉及到 翻译、语言学、比较文化研究和文体学的相关知识。在香港的大学里,教授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在他们的课堂上领略多元的文化背景使我受益匪浅。我的五位老师 分别来自德国、日本、英国、大陆和香港,每位老师的课堂风格迥异,但却让我感受了一样的渊博知识的洗礼。在社会语言学的课上,来自日本的Yurie Hara老师,在日语、英语和粤语中徜徉,带我们跨越各种文化,寻找语言中的共通之处。在文学翻译课上,来自爱丁堡大学的访问教授Bonnie S. McDougall,启发我们在中文英文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领略翻译的神奇魅力。在Birgit Linder教授的西方文化认知课上,我们研究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西方各国的经典文化和思潮,对西方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在香港交换期间,大学里的学术氛围很浓,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国际性质的讲座和会议在学校召开,学生可以自由参加。聆听 各个学术领域的国际学者的讲座并参与讨论,使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修养都得到提升。在香港期间,因为一个教授的推荐,我参与组织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香港 国际诗歌之夜”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知名诗人和学者共聚一堂,探讨文学、翻译和文化的问题。这其中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诗人北岛、获 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Gary Snyder和香港知名作家也斯等。这个活动引起了香港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真正参与文化论坛和国际会议,并与国际学者交流和向他们学习的经历丰富了我的 阅历,也使我开阔了眼界。
在香港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精彩。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四百多位交换学生和香港本地的同学生活在一起,体会着文化之间 的差异,也学会不断理解和包容。在城大的CHASS人文学院,有一个交换生的组织Exchange Buddies Club定期组织各国的同学们一起到香港各地游玩,感受香港的文化。还记得在大美督单车游的那次旅行中,大家从陌生到互相了解,结下了深厚的跨国友情。直 到现在,我还跟很多在香港认识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保持着联系,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交换期间,我还有幸作为香港大学生的代表参观了驻港部队,观看反恐演 习、仪仗队表演,与香港当地的同学谈对香港社会和大陆社会的认识,增进了对香港的了解。
在一个城市待得久了,便开始慢慢发现它不同面的美。游人如织的维多利亚港、海洋公园和旺角的夜晚只是香港几个小小的 缩影,我想也许会永远让我记得的是大澳的海鲜市场、西贡宁静的海湾、浅水湾火红的暮色、大美督烧烤时的酣畅和中文大学蜿蜒山路边的美丽校舍。这些丰富的经 历构成了留学交换的日子里亮丽的一笔。
在香港的半年交换,时间短暂,收获满满。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徜徉,让我对我们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 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背景当然是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交换的经历使我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多元。回首这一路走来,我很欣慰,因为在香港的日 子使我获得了可以一生珍藏和回味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