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中国学者关于当代爱尔兰文学研究前沿话题的认知,促进中国学者就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探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中心于2024年11月30日举办当代爱尔兰文学研究前沿高端论坛。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汇集北外校园,就当代爱尔兰文学的发展动态、理论前沿和文学批评等专题展开学术探讨。
开幕式上,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陈丽教授致开幕词。陈丽对与会学者致以热烈欢迎,并以“当代爱尔兰的文学繁荣”为题做报告。陈丽指出,爱尔兰文坛自上世纪末以来新秀辈出、欣欣向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集体表现出强烈的实验精神和除旧布新意识。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手法,作品涵盖多种题材,挑战简单二元对立思维,瓦解宗教、政治、性别、民族等各个层面的霸权话语,积极推动进步思想和改良举措。此外,女性作家的群体崛起,以及文学作品中普遍表现出来的对性别问题的高度关注亦是当代文学繁荣的突出特征。相应地,爱尔兰文学研究在21世纪也进入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新阶段,为爱尔兰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主旨发言分为两场,分别由陈丽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刘燕教授主持。发言人来自国内各高校爱尔兰研究方向的专家,为与会者带来了内容深刻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以“《猫原边》:神话重述与女神文化的再发现”为题,探讨古希腊悲剧在现代爱尔兰文学中的改编作品,特别是通过女性主义神话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美狄亚神话。西南交通大学的李成坚教授用赫曼斯的对话自我理论,分析了《走在蓝色的田野上》中的神父与中国人之间的对话,强调了空和空碗的意象在推动神父走出困境、重拾信仰中的关键作用,展示了爱尔兰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元教授以马丁·麦克多纳的作品《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黑暗的事》为例,阐释了爱尔兰作家对于殖民历史反思的新视角,尤其是欧洲殖民历史中的黑暗面。
第二场主旨发言中,南京大学戴从容教授用翔实的分析深刻探讨了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对谢默斯·希尼的启示,揭示了爱尔兰诗歌的传承与创新。广州大学的侯林梅教授探讨了当代爱尔兰著名女诗人宝拉·米汉如何基于自己的工人阶级身份创作,以及其诗歌创作如何在情感、理性和空间等层面构建工人阶级情感共同体。西华师范大学的夏延华教授分析了德里克·马洪在早中晚期对叶芝诗歌接受的历时性变化及其自身创作观的变化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龚璇教授以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班维尔的短篇故事《物性论》为分析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指出小说中隐性叙事进程与情节发展之间的张力,指出小说的未叙述、假设叙述与双重叙事进程的多重交织展现了故事的多重解读可能性。
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中,与会学者分为6个分论坛,就爱尔兰文学中的身份认同与性别问题、爱尔兰诗歌与自然书写、爱尔兰戏剧与社会现实、千禧一代和移民文学、民族身份与文化重构以及短篇小说与叙事创新等多样话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论坛主持人对小组内容点评、指导,发言人与听众积极发言交流,整体氛围热烈活跃。
本次论坛依托和展示了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英语文学纪事与研究”(23&ZD304)之子课题“21世纪爱尔兰文学纪事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的平台,并在国内学界吸引了更多对当代爱尔兰文学新繁荣局面的研究关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