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1日晚,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张剑教授受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在“浙大东方论坛”做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从诗歌看历史:燕卜荪笔下的西南联大和抗日战争”。

张剑教授指出,燕卜荪不仅仅是我们熟识的“语义批评家”(verbal critic),事实上他所关注的问题远甚于文学语言及新批评关注的范畴。加之,他与中国学界过从甚密,尤其值得我们研思探讨。燕卜荪曾在华执教,两度居留(1937-1939,1947-1952),讲授的课程包括“现代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等,培养出了一大批外语名师和翻译家,如李赋宁、杨周翰、王佐良、赵瑞蕻等。此外,他为中国引介了奥登和艾略特两位二十世纪英国诗歌巨匠,这对中国现代派诗歌、诗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贡献卓著。有别于中国文学批评中传统的“燕卜荪模式”,张剑教授将新批评派的细读法和文史互证式阅读法有机结合,深入探究燕卜荪“中国作品”中的抗日战争叙事,对中日关系、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展开侧写和思考。接下来,张剑教授对燕卜荪的五首诗歌《满洲里》(“Manchouli”)《美丽火车》(“The Beautiful Train”)《南岳之秋》(“Autumn on Nan-Yueh”)《晨歌》(“Aubade”)《中国》(“China”)作赏析实践。

最后,张剑教授为其诗史观作结。在他看来,诗歌和历史并非是泾渭分明、互不相融的平行线。诗歌正是一种“另类历史”,是对宏大叙事的纠偏、补充和颠覆,而在后结构主义时代,历史也是一种文本的书写。这两者同样被产生它们的文化所塑造,同时也塑造着产生它们的文化,因此他提倡“文学研究一定要历史化”。
在提问环节,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奋教授就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燕卜荪教授课程及其教育理念进行提问,郝田虎教授就燕卜荪诗歌翻译、基础英语推广事业及其对弥尔顿《失乐园》评论与张剑教授进行互动讨论,现场更有多名同学就讲座内容提问请教,张剑教授依次作了专业解答。
“浙大东方论坛”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此次为第269讲。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讲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主持。
燕卜荪(William Empson, 1906—1984)
英国著名批评家、诗人,新批评派奠基著作《复义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