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2009-2017)、北外国际组织学院名誉院长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应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举办“跨越国界的文化外交”专题讲座。
博科娃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外交强调国家文化输出与历史遗产的对外展示,而当代实践更注重通过规约共塑、价值共享构建“公共福祉(common public good)”,推动多元文明在相互尊重中实现和平发展。“文化外交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外显,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连心桥。”博科娃特别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75年来的标志性创举,从《非洲通史》《加勒比通史》等区域性历史研究项目,再到“丝绸之路”等跨国文化路线保护计划。其中,《非洲通史》该项目历时35年、汇聚230余位学者之力,首次以非洲本土视角重构被殖民叙事遮蔽的大陆历史,其第九卷更揭示了非洲离散群体对全球文化身份的深远影响。“这些项目不仅是学术壮举,更是对文化霸权的历史纠偏,为跨文明对话奠定了根基。”

博科娃聚焦世界遗产保护议题,列举数据警示在场听众:目前全球33%的自然遗产地正面临气候变化威胁,大堡礁、威尼斯等标志性遗产已进入“危急(critical)”状态。她肯定了COP28首次将文化遗产纳入全球适应框架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阿联酋文化气候行动宣言》对传统知识与原住民智慧的重视。“自然世界遗产地通过储存大量碳元素,为维护全球气候稳定具有突出作用。守护自然遗产就是守护人类的共同记忆与生态防线。”谈及中国贡献,她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点赞:“这条贯穿北京古都7.8公里的轴线,不仅填补了东方城市规划理念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更彰显了文化遗产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之理念。”
针对近年备受关注的文物归还话题,博科娃分享了UNESCO下的文化财产归还原属国政府间委员会(ICPRCP)的调解成果,阐释国际协作的可能性,例如,德国向委内瑞拉归还Pemón族圣石Kueka。她也指出, “90%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文物仍流落海外,让青年一代与自身文化遗产割裂。归还不是终点,而是合作的起点。”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科娃阐释了2003年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12项伦理原则,强调“社区主体性”的核心地位:“非遗不属于博物馆,而是活在社区人民群众之中,而我们也应当警惕商业化侵蚀与文化误读。”她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例,阐释了传承与创新赋能的平衡之道。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互动中落下帷幕,100多名师生聆听了博科娃的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前,英语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杨鲁新会见了博科娃。讲座由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主持。